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

Avicii-The nights 聽後感

"He said one day you will leave this world behind so live a life you will remember." Avicii,The Nights.

我並不是一位了解流行文化或歌手的聽者,因此對於Avicii的了解也僅止於Google搜尋後的維基百科小窗─瑞典知名DJ。但我對The nights這2014年底出的EP,聽來特別有感,一點感覺來自於旋律,一點感覺來自於歌詞,一點來自於自己的感悟。

我在Youtube上搜尋到的The Nights,一開始英語旁白就說:「我爸爸告訴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,你只需要願意努力去完成事情就可。這讓我決定在我即將死去的時候,我會去想到我是怎麼過生活的,而不是我賺了多少錢。」接下來音樂就開始了。音樂MV多半就是一個男子的冒險犯難,只為讓生活留下一點不一樣的紀錄。

對於喜歡不務正業(學校課業)的我,頗能認同這樣的觀點,當一個人活在公式一般的生活甚至人生裡,實在是很難找到人生的價值。

除了自己主修的物理科學之外,我的興趣範圍包含國內外文學、電影、世界社會時事探討、運動、製作微電影短片,涉獵廣泛,有時因此很難專注在主業上。不過,從事這些課外興趣,其實可以為生活帶來許多不同的刺激,也讓生活可以感到飽滿,而不是只被單調的學校課業佔據生活;做喜歡做的事情總是可以帶來許多不同深刻的感受,有時也可以學到許多在教室裡絕對學不到的東西,同時也是會讓我記得的東西。

「去過一個你會記得的生活」這一短句,聽來尋常卻是一種不太容易達成的價值,至少在台灣的文化裡經常是如此。

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

張忠謀自傳 讀後

        近日頻繁往返圖書館,館內一樓大廳那早已陳舊不堪的博雅圖書展示窗上,《張忠謀自傳》的推荐書板早已多次抓住了我等待電梯時那百無聊賴的眼光,但因手邊有書還沒看完,好幾次都做罷了借書的打算,直到上個星期,待《我在MIT燃燒物理魂》、《非物理不可》閱畢後,才放下心來借閱這本自傳。儘管系內課業負擔已經相當的沉重,且自己也因前半學期學習策略錯誤,導致主科成績極度不理想而面臨了保衛學分通過的壓力,但我還是決定借來此這本自傳閱讀。

       閱畢後,果真借對了書,甚至覺得可以買下一本放在個人書櫃作為典藏。

       書內開頭的序文,即寫自文豪余秋雨先生,余先生稱張忠謀先生為「大時代的創新者」實不為過,張忠謀先生的確是一位自「大時代」走過來的一位人物。張忠謀先生生於動盪的年代,當他提到年幼時期的經歷,真令我感到驚奇,也無法想像,一次一次的遷徙,因為父親工作,因為戰爭,只為求得更安全的生活。作者筆下的「大時代」,是以孩童以及青少年時期的記憶描寫而成,筆調中沒有悲觀,反而道出了個人成長的寫實面。在讀第一章的時候,比較像是在閱讀歷史故事,爾後幾章節關於大學與出社會工作,之於我現在的年紀是比較貼近的。

        張忠謀先生對自己在哈佛的大一生活著墨甚深,超越在MIT的生活。豐富的人文藝術氣息、多樣的同學或者是志趣相投的同好,讓作者對大學一年級有著無比的懷念,甚至認定大一生活影響了整個人生。但我個人覺得,張先生轉校至MIT求學後的大學生活,或許養成了工科學生較務實的精神,為後來出社會奠定了相當的根基,而這也是我該靜心去捫心自問的一個問題:我雖就讀理工類科系,但我真有多少「務實的精神」去面對自己當前的課業。

        坦白言之,我是個有理想的人,但很多時候理想到了好高騖遠的程度,也就是「說很多,做很少,能力也很差」,看張先生求學的過程,我對自己感到慚愧。努力改進與檢討自己,是我現在每天該去做的事情。

        作者在哈佛大學的生活,老實說我自己是相當羨慕的,因為我自己並沒有機會在19歲的大一生活也能夠如此的具有啟發性與豐富性。在我就讀的大學,並沒有一絲那種崇尚人文的風氣。雖然我主修是物理,但我相當熱愛文學、電影;在過去高中時期,仍有相當要好的朋友能夠一同分享樂趣,可是上了大學後,離自己最近的周遭卻幾乎找不到一位擁有相同興趣與理念的同學,泰半同學都只短視得在意今日的享樂以及等待明日的到來,這對於我來說,也只能暫時隱蔽自己對於許多事物的熱忱,有時甚至盪入自我迷失的泥淖,何其痛苦。

       張忠謀先生用功努力的大學生活,讓我不得不重新面對自已的現在,就讀理工類科系,本就應付出相當大的時間成本面對艱澀且乏味的數學,以及僵化的教科書專業知識,任何理工背景的學生不管是天賦異稟或是資質平庸,苦讀都是不可或缺,而我自己卻時常為自己的惰性找理由包裝,包裝得看似合理卻學得很不扎實,導致了學習成績的蕭條。

       張先生就算進入了產業界,這樣務實學習的精神仍然常保,一步一腳印促成了三十歲後的人生得以對自己付出,對公司付出,甚至是五十歲後貢獻台灣,若作者是以一種類似學術界的理想態度甚或是傲慢來面對事情,他絕不會有如今的盛名。

       其實看了整本的自傳上冊,不管作者是如何跨入半導體業,看到後來我也已不在意,時時刻刻在乎的還是當前的自己到底做了多少,有如張先生那樣務實嗎?吾人望塵莫及焉矣。





(許久未寫的讀後感,文章邏輯雜亂,敬請讀者見諒)